顯示具有 胡言亂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胡言亂語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年6月26日 星期日

iPhone, Japan

這只是這幾天觀察的一個小心得...

在日本, 路上看到的iPhone並不算少, 但總覺得比例上比在台灣上看到的還少, 雖然說我目前看的只有大阪地區, 不過, 不能說iPhone賣不好, 只是想說, 在這市場, Android的機會會比iPhone來得大

來過好幾次日本, 也有注意到日本人換新機的速度之快, 每個人用的手機幾乎都是比新的, 足以見得日本人對手機喜新厭舊的程度, 大家都要最新最好

加上, 日本手機其實客製化的程度頗高, 同一款手機, au KDDI和Softbank裡面欲裝的AP一定不同, 甚至還有像Disney phone這種針對特殊族群設計不同功能的手機

這兩點其實正好就是iPhone做不到的, iPhone一年才出一支新的, 應該滿足不了喜新厭舊的, 至於客製化, iPhone幾乎不客製化的吧....但這兩點確是Android的強項, 幾乎滿滿的機海, 加上可以任意客製, 要滿足這市場應該比較容易

這幾天外面看到smart phine的除了iPhone外, 最常看到的就是Sharp那隻3D的手機了...

2011年4月24日 星期日

4/24敗家戰記: 比特數位 藍光 影.視.錄PVR2 (沒開箱)

上次去Costco看到這台的功能, 感覺還不差, 價格還不到四張小朋友, 就有點想敗回家, 只是當時敗家的慾望還沒那麼高, 不過, 後來想想, 還是去把它帶回家, 免得它在那邊哭泣, 所以下午就跑去把它買回家了:

Photo_4_25_1_06_01_

當然外觀很不起眼, 比起家裡堆的一堆算不起眼了(電視附近有MOD, XBOX 360, PS3, Wii, Kinect, 壹電視)...不過功能上還蠻實用的, 透過網路上優酷看海賊王還蠻順的(電力線網路->分享器)

沒有硬碟的話功力當然少一半, 所以當然就要多敗顆硬碟囉, 所以就順便買了顆Seagate外接2TB的硬碟:

Photo_4_25_1_06_22_

放了部尼可拉斯凱吉的Season of the witch看, 畫質還不錯, 只是這部片, 爛到爆... = ="

The Truman show and Facebook

很久之前就有這篇的構思, 兩天前又想到, 又忘了寫下來了, 趁這時候記憶還新鮮時, 再來寫一次

Social network和隱私權的問題已經是被探討到爛了, 很多聽到大多是負面的, 我倒也不想從"好"或"壞"出發啦...只是每次這個主題都讓我想到一部Jim Carrey的一部電影"The Truman" Show

The Truman Show

這是一部已經十幾年的電影了, 是Jim Carrey所有電影內我最喜歡的其中一部(另一部是"23"), 電影內, Truman是一個生活在一個虛假的人生的可憐蟲, 所有的人生是假的, 朋友也是假的, 所有的一切只是為了一個受歡迎的節目 - "The Truman Show"

倒也不是說這種事情可能發生在現實面, 或是說有可能發生在網路的世界, 只是覺得, Truman之所有會有這樣悲慘的人生, 主要出自於, 人類"窺探"的慾望, 這也就是狗仔一直會存在這世界的原因

人對自己以外的人, 或者關心, 或者好奇, 總會多多少少有著想知道, 別人"怎麼了?", "在想什麼?", "去了哪裡了?", 有時候就算是事不關己也會有好奇想窺探的心態(這也就是八卦雜誌為啥那麼好賣的原因了)

那這又跟Social network, Facebook 有什麼關係呢?

記得在電影"The Social network"裡面有一段說到, 當你在課堂上看到一個正妹, 你可能就會迫不急待的想回宿舍開啟Facebook查看她的資料, 甚至"Poke"她, 如果Facebook是一個相當封閉的朋友網路, 那你就不可能做到這樣的事情

以往, 你可能要碰到朋友才可能跟他聊起彼此最近碰到的事情, 或許你平常很想知道他怎麼了, 但電話, 信件卻不一定即時聯絡的到, 就算聯絡的到, 也不見得可以一定聊到你感興趣的雞毛蒜皮的小事, 但現在的人, 大概就是三不五時的不管在電腦前面, 或是走在路上, 都想連上Facebook看看朋友(甚至不是很熟的)的最新狀態

人是群體動物, 不一定能夠很容易克服獨自存在的孤獨, 渴望的知道同類的事, 渴望隨時與同類做溝通, 總是希望可以知道的越多越好

但從另一方面來說, 人是很矛盾的, 在渴望對同類的"知"外, 也期待的擁有自己完全的隱私

Facebook並不是第一, 也不是唯一的Social network, 但它是非常成功的, 雖然, 就算是網路巨人Google也擁有Orkut, 但現在卻也端不出可以來迎擊的菜, 反而備受威脅, 為什麼? 就隱私權保護, 就社交功能上來說, Facebook都不是很好, 很多基本功能也只能說是普普而已, 但我覺得Facebook之所以會吸引到這麼多人, 原因就是在於做這些東西的人, 一開始的思考方式本來就不是在提供大家一個實用好用的工具, 而是只是為了"好玩"

"好玩"這件事很重要呀, 為了好玩, 才有可能無所顧忌的想盡辦法去做一些好玩的事, 如果只是死板板的為了功能而做, Facebook只會是另一個Orkut而已, 不會是Facebook

很不幸的, 工作上總碰到人把Facebook當做實用性的工具在做, 如果它不好玩, 就不會吸引人家來了...

2011年4月10日 星期日

進步正在進行中...

這是在上海Apple store看到的一個牌子, 老實說, 我也還搞不懂這啥意思....

上海的Apple store很漂亮, 也很現代化, 真希望台灣也有一間, 不過像Apple這樣的公司, 當然還是也得持續不斷的進步啦

鏡頭轉到深圳

一堆Android pad

看到這一堆眼花撩亂的山寨iPad, 一個比一個相似度還高, 雖然裡面不是iOS而是Android, 而且各種尺寸都有, 電容屏也好電阻屏也罷, 通通有, 要啥規格有啥規格

恐怖的是, Tegra2這種雙核的機種也有, 絲毫不遜於Xoom

本來對這種"仿冒"沒啥特別好感, 但實際去玩過後....

我的觀點改了

進步也在這種地方進行中....仿造是一種求生存的方式, 也是一種學習, 為了求生存, 除了學習以外, 還要更多的東西, 也自然要進步

進步...真的在進行中....

2011年3月8日 星期二

Out of control

剛看到這篇文章裡面關於Evernote那張圖, 我還真的失笑了, 今天"抽空"把這週要做的東西的架構畫在一張廚房紙巾上, 大部分還是中午剛吃完飯的時間畫的, 但還是還沒把它搞定, 本想說回來後再弄, 回到家後, 一整個完全空掉, 但卻又睡不著.....

.............................

.............................

上頭的點點點其實是本來寫了很多東西, 後來想想還是刪掉了....

迷失了自己, 到底我是什麼? 我該是什麼? 我能說我只是個RD不是個工人嗎?

2011年3月2日 星期三

我所知道的李家同

本來是不太想寫這種文章的, 一來總有種攀親帶故的感覺, 好像我多熟, 二來, 在現在目前還是熱門話題的時候, 好像是來護衛什麼的, 最近有幾篇挺受熱門的文章關於李教授:

陳鍾誠給李家同的一封公開信

陳鍾誠給李家同的第二封公開信

昨天是看到人家轉貼的這篇 "我看李家同的是與非", 才想到要寫這篇的

看了陳教授的文章, 慷慨激昂, 是對是錯, 我不是學界的人, 並沒啥資格好評論, 不過我當年博士班念一半不念, 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不想為了點數汲汲於論文(另一方面也是自覺自己不適合做研究), 不過到了業界後我了解到, 我也錯了, 台灣的業界也是以"分數"在評鑑一個人的, 而不是以他的能力跟貢獻(或許有人會認為分數是客觀的, 不過我認為, 既然是人為的系統, 一定都有作弊的可能), 不過, 我並不是想針對人家給予李教授的批判做啥評論, 只是想說說在我記憶裡的李教授

我初認識李教授是在靜宜大學, 我從成大被二一退學的一年後考上了靜宜大學, 而當時他是那兒的校長, 真正比較熟悉的時候是修他的演算法課, 一般如果出去自稱你是某某的"學生", 人家常常會把某某是你的"指導教授"這種關係連結在一起(就如同是第二封公開信中, 陳教授拿來計算李教授的學生數目的方式), 但對李教授來說, 他指導過的學生就是他的學生, 不管是指導過的博碩士班學生, 上過課的大學部學生, 甚至在育幼院教過的學生, 常常會聽他說他"某某學生如何如何", 這"學生"常未必是他擔任指導教授指導的學生, 其實比較常聽到的是他在育幼院教過的學生, 古人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如這樣說, 倒也沒錯啦.....我修過他一年課, 我碩士甄試的推薦函, 博士班的考試的推薦函也都出自他的手, 雖然說沒照著他的期望走, 從一開始選碩士指導教授就沒照著他推薦的, 不過他一直是我非常敬重(也敬畏 :P)的人, 畢業之後, 我們當時一群修他課的學生還是會再去找他吃飯, 甚至是幾年後, 他也沒忘了我們, 也都叫的出我們的名字

一想到他, 我腦袋裡浮現的是他幾句的口頭禪, "是不是呀?", "你說對不對呀?", "唉呦", "那小子"或"你這小子", 所以每次看到他演講的影片都覺很親切, 因為他就是這樣講話的人, 在我的印象中, 他是個心直口快的老孩子, 腦袋裡常常轉著很多不同的新想法, 雖然未必一定是對的, 但總是有新的, 有時候是一些簡單的想法, 有時候是文章故事的點子, 也常常等不及的就拿出來說, 以前大學時, 有老師曾說過, 李校長(其實到現在我都還是叫校長)常常晚上打電話找人討論, 不過在我印象中, 他不是個嚴肅的人, 倒真的比較像老孩子, 他的學生(大學裡的)看上去都很敬畏他, 但幾年前的聚餐後, 隨他到育幼院, 我發現小朋友都很高興看到他, 而且沒有那種"畏"的感覺

其實他就是像個小孩子一樣的老先生, 也是會對新奇的事物感興趣, 記得他當上暨大校長那年, 我們一群學生到暨大找他, 他迫不急待的跟我們炫耀他的校長室, 我還記得當時他說"你看, 在這當校長就像當神仙一樣" (因為辦公室窗簾一打開, 外面雲霧繚繞), 然後還請我們到當時還沒震垮的涵碧樓吃飯, 一個月後, 九二一大地震發生了, 後來他也就沒當校長了, 當時有些民意代表對他有很嚴厲的批評, 但我一點也不意外他會那樣做, 他是一個對學生很好的老師, 以學生安全為優先的確是他會做的事

"我看李家同的是與非"裡面說他應該是個愛碎碎念的老人家, 我看到很不自覺的點了頭 :P , 習慣他講話, 他講話就是那樣子, 之前我博士班唸到一半不念了, 不太敢讓他知道, 我是覺得有點愧對他啦, 畢竟他幫我寫了推薦函, 但後來聚餐碰到他, 他也只是念了一下"聽說你博士班後來沒念了? 你這小子...", 或, "你們這些傢伙怎愛找女教授" (我的指導教授是女的), 聽到這個我也不覺得他有輕蔑女教授的意思(雖說我指導教授也沒很欣賞他), 他講話就這個調

他的教育理念是比較重視基礎的, 我當時修他演算法時, 他有時偏要考我們英文, 考英文不是考啥科技論文寫作這種應用面, 而是很基礎的文法, 教我們東西也不是一股腦兒的把東西塞到我們腦袋, 我還記得我被抓上去講一堂NPO complete, 但東西我自己得先準備, 陳教授文章指李教授是讓學生出社會後喪失實作能力的始作俑者, 這一點其實我是有點不以為然, 李教授很多學生是在業界不是學界, 撇開這點不說, 基礎的學習(演算法, 電磁學等等)是真正實作的根底, 根底紮實內功雄厚才不會流於花拳繡腿, 台灣可能比較功利主義, 比較著重於你能做什麼, 而不是將可以做出什麼, 出了社會, 人家問你會啥? 像是在資訊業界(以軟體來說), 面試的時候, 很多人會常問的不外乎你會什麼語言(C, C++, Java, Perl ...), 開發過的平台有哪些, 但對比於國外的公司, 像是Google, Facebook這種大公司, 這些反而就很次要, 問你一個演算法, 你可以用啥語言去實作, 其實他們一點也不在乎, 語言是工具, 你可以用一種語言達到一個目的, 自然也有辦法用另一個語言達到, 即使你之前沒碰過, 但基礎卻是可以讓你之後演變出很多不同變化的零件, 你擁有的零件越少, 能變化出的東西自然越少, 那擁有在多工具的技能也無濟於事, 記得以前有個老師問我們一件事, 電腦越來越快, 那你還需不需要學演算法? 反正再爛的方式都可以靠硬體暴力來加強, 答案是需要的, 因為有了更好的硬體, 搭配更好的演算法, 你才可以做更多的事, 而不是用更好的硬體, 做的事卻一點增加也沒有, 基礎不好, 就算會設計CPU, 做同樣的功能硬是要比人多一倍的線路, 多一倍的功耗, 那就算有實作能力也是無用的, 所以我一直覺得他這觀念是對的, 只是有時候他對大眾表達出來的, 好像是沒表達出那麼的好

2011年2月26日 星期六

美麗

昨天去看醫生時, 在診所時看了一個節目, 我忘了是什麼節目了, 那集在討論有些小牌的模特兒為了吸引目光(或說是相機, 攝影機的焦點), 想盡辦法露出事業線(或擠出)

說實在的, 很不懂為啥把這叫事業線, 感覺有點把人物化了, 不過每個人條件本來就不同, 如果身材比例不好, 胸前再偉大也不好看吧? 比例好的話, 就算不大, 擠不出線, 看起來也是會很順眼的

今天在Yamaha等小遠上課時, 隔壁座位一群女士(還是太太?)在聊天, 突然其中一位很高興的大聲說到: "嘿, 你們看, 我有沒變很瘦?", 然後一群人就這樣很熱烈的討論起來了, 好像女人都還蠻在乎胖瘦的, 不過應該也不只是女人, 愛美人的天性, 無可厚非, 肥胖對健康是不好(我也不想胖呀 T.T), 不過太瘦也不見得是好是呀, 不影響健康的體型, 應該都是好的吧, 不過很多人都會把胖瘦當做一個美麗的指標, 不過, 這應該因時因人不同吧, 傳說楊玉環不是也挺豐腴的?

我個人是認為, 美是由心生的, 善良, 聰明的人就蠻美的呀~~~其實說起來也算是種偏見吧.. :P

不過不管怎樣, 只要有人欣賞就是美, 全世界的人都死光只剩一個人的話, 美醜也沒那麼重要了, 所以只要有人懂得欣賞, 不就都是正妹帥哥(我這是歪理嗎?)

嗯, 這標題實在很難下.....單純只是突然的一個想法而已....

2011年2月25日 星期五

數字遊戲

今天有個人打來, 說他那邊發現個問題有可能是我們這邊的東西造成的, 然後把問題的內容跟他看到的東西很詳盡的跟我說, 也不算很詳盡啦, 至少我聽懂了, 也大概知道有可能是啥問題, 所以我就直接說, 如果是issue就直接轉給我吧, 電話那頭突然沉默了一下, 然後聽起來有種如釋重負的語氣說了"好"

其實這也不是第一次碰到這種了啦, 只是我還是一直有點不慣, 其實都已經把問題看過一遍了, 又不是隨隨便便想把問題踢給別人, 我沒啥好不相信的, 就算到我這邊看過後不是我問題, 再到對的人那邊去解決就好了, 說實在的, 也沒啥大不了的

晚上聽到同事要連回公司改issue due date, 剛在車上就在想, 不管是那個轉issue還是改due date, 大家還不是為了該死的KPI

KPI, 想出這東西的人, 實在很天真, 一堆沒頭沒腦的數學湊出來的數字遊戲

大家從小到大, 應該尤其是在台灣, 一直在玩著數字遊戲, 小時候在學校跟人家比著分數跟名次, 長大之後跟人家比著KPI跟財富數字, 但這又能代表什麼?

到美國出差時, 花著美金, 數字都很小, 回台灣帳單一看才發現, 原來我花了那麼多錢, 去到巴里島, 花著印尼幣是幾萬幾萬花的, 連個小費都得要掏萬元大鈔, 拿出錢包付錢都很小心翼翼, 不敢相信自己眼睛像是揮金如土一樣, 不過轉念一想, 我也可以很輕鬆的有千萬財富呀, 千萬印尼幣, 這比千萬美金簡單多了, 數字不也是一樣大

小時候唸的都是升學學校, 南台灣有名的就是私校, 我唸的就是私校, 升學學校跟人家比分數, 在所難免, 但我從來都沒搞清楚過, 比這有啥意義, 國中的時候, 有次月考成績掉到全班三十多名, 本來都是十名內最慘也沒在十五名外的, 突然掉到三十多, 爸媽導師當然都很緊張, 我天天一早到學校就被導師阿塽叫到走廊唸, 就這樣唸了到兩週後的週考, 我成績排了第二名, 再兩週後的下一次月考, 我依然還有第四名, 他們都覺得, 果然有給壓力有差, 但事實上這一整個月, 我跟前一個月沒兩樣, 回到家後, 偷看金庸小說, 所以我實在不懂, 三十幾和2, 4有啥差別

所以, 那KPI又如何呢? 我實在也很難想像這可以跟一個人的努力或是貢獻程度有很緊密的連結, 不過就像是小時候做壞事要小心不要被糾察隊記到點一樣, 沒記到就模範生, 有記到會是壞學生嗎? 做壞事被發現了, 只要想辦法賴給別人還是有辦法當個模範生呀~

再者, 人是很聰明的動物, 為了有更好的名次有更好的分數, 有人發明了"補習班", 但考試會考了, 就真的能力變強了嗎? 反例應該不難找....那為了有更好的KPI呢?方法有很多, 但很少是"把事情做好", 很多數字遊戲, 要拿到好的數字, 就是順著遊戲規則就好了, 那說實在的, 我不會太在乎當好學生或壞學生, 因為這遊戲真的是無聊透了, 會用這些東西管理員工的老闆, 還真要小心, 到最後剩下來幫你忙的不是真的會幫到你的, 而是只是會玩你遊戲的人

活生生的人, 有血肉, 有感情, 有情緒, 有脾氣, 絕對不是一堆數字代表的了的.....

2011年2月24日 星期四

想了好久, 不知道該怎下這標題, blog的好處是可以比噗浪推特多寫些字, 但有時候還是常常楞在那邊不知道該怎下筆, 突然不知道怎去形容自己的心情, 不知道怎麼表達自己的想法

那...就是什麼都沒有吧? "無"...

說實在的, 自己覺得好像也快成為"無"狀態了, 就是什麼都不是的狀態, 今天已經不知道摔了幾次電話了, 雖然這並不好, 也不知道為什麼開了水龍頭了, 很多東西湧出, 但我實在已經想不起是什麼了, 頭痛欲裂一整天

兩年多前換工作, 並不是為了錢, 而是為了一個很可笑的念頭 "我想做Android"....這好笑嗎? 的確很可笑....一直把自己定位在RD, 因為我不想是別的角色, 但不知不覺就當了自己不會想做的角色一陣子了, 現在想回頭, 卻發現自己啥都不是

很想說: "我是RD, 我不懂code"

一段時間沒進步了, 知識停留在某一個角落, 就沒再前進了, 沒有再研究新的東西, 沒有再有更新的想法, 更不用說有突破

昨晚, 看著3.0新的東西, 我睡著了, 早上搭車想繼續看, 卻又開始對這些東西感到模糊

這幾年, 重心一直在工作上, 但工作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又從工作獲得了什麼? 有時候還得昧著自己的心做一些自己實在很看不下去的東西, 不覺自己是忍受不了汙穢的完美主義者, 但工作久了, 還真不知道自己是什麼

如果每個人都有價值, 那, 我賣的到底是什麼?

2011年2月22日 星期二

糖果與鞭子

p.p1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font: 13.0px Arial} p.p2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font: 13.0px Arial; min-height: 15.0px} p.p3 {margin: 0.0px 0.0px 0.0px 0.0px; font: 13.0px Arial; color: #002bee} span.s1 {color: #000000} span.s2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這兩天心情實在很不好, 今天火很大, 邊吃飯邊想了兩篇的內容, 這是第一篇

 

今天看到一些人都在轉貼這篇 -  少子化的元兇: 企業濫用責任制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222/122/2mutt.html)

 

是不是元兇, 沒直接證據, 只是把這兩個熱門話題湊一起比較聳動, 也比較引人注意, 是不是"原因"很難說, 但這控訴卻是事實, 但企業並沒有"濫用", 而是根本把責任制跟競業條款等等拿來當神主牌用了!!

 

是勞基法沒定好? 該修法? 該訂新法? 個人覺得, 那都只是其次, 而是政府根本不敢也不會去動"台灣的經濟奇蹟"呀! 不管是哪一黨政府, 前朝本朝, 執政的怕惹火企業(還有一張企業外流的神主牌可以用呀), 民意的"代表"呢? 怎好意思動自己個經濟命脈呀, 總不能跟獻金過不去呀~~~ 還記得之前在新竹工作時, 颱風假已經是期待到麻痺(現在在新竹工作的人應該還是有同樣感想吧), 不管是不是天這麼黑風這麼大, 新竹常常都是最後一個宣布上班狀況, 絕對不是每次新竹對天災免疫(翻開報紙, 尖石鄉發生過幾次土石流?), 而是新竹有偉大的"科學園區"呀, 如果"錯放"一次颱風假, 隔天可能又有哪家"優良"企業要唉說少一天的產能少多少營收呀!人命...賤呀~

 

那台灣的"經濟奇蹟"貢獻了什麼? 動不動就喊環境不好要外流, 是沒錯, 對這些企業來說, 環境是不好了, 因為他們已經不是"科技"產業了, 而是變成以勞力為基本, 跟人家流血拼價錢的產業了, 如果勞工不便宜, 員工不加班, 自然要找勞工便宜的地方才能賺點"小錢", 比"創新", 比"競爭力", 漸漸的落後, 反觀鄰國, 雖然很多台灣人不喜歡K國, 但不得不說, 現在這些台灣的"經濟奇蹟"根本就等著K國宰殺而已, 那K國的員工比較便宜?當然沒有, 就我最近聽到的, 還高於我們, 那他們企業在本國就活的下, 還可以拓展到全世界, 人家怎麼辦到的?

 

台灣企業的管理方式, 實在是, 來來去去就那麼一招 - 糖果與鞭子

 

老闆們時時刻刻的"告誡"你, 表現的好就有高獎金(糖果), 底薪不高的員工為了求高收入, 拼命的不斷的往前跑, 你已經拼命不斷的往前跑, 自然就是機不可失呀, 要趁機給你多加點貨物, 加到你快跑不動的時候, 就可以把鞭子拿出來在後面喊: "嘿, 快跑喔!沒到終點啥都沒有還要挨鞭子", 這些"貨物"是你的責任, 拉著他們直到終點就達到責任制了, 企業沒"濫用"責任制, 是活用了他 ..... 有了"信託", "競業條款", 美其名是留住人才, 但真正的意義是壓榨勞力到一乾二淨為止, 受不了中途放棄, 啥都沒有, 搞不好還不能繼續做自己擅長的, 所以怎麼辦? 員工事情做不完, 所以要加班達成責任制, 是員工的能力不好, 還是...? 大部分的人也沒空多想, 腿斷了還是要拼命的跑....跑不動怎辦? 自然有聰明人呀, 老闆中意啥貨色, 就先拖著那個跑, 就養出一堆沒有老闆不會做事的人, 週末來加班時接到一通電話, 對方跟我說: "某某老闆說今天一定要改完", 聽到一把莫名火就燒的旺, 如果是跟我說那東西很重要需要趕快改, 我還不覺怎樣, 重要的事當然理所當然要趕快完成, 但沒老闆的鞭子在後面抽, 我們就忘了怎樣去做正確的事嗎? 

 

這樣的基礎下的企業, 是勞力產業, 不是科技產業, 養了一千隻聽話的牛拉牛車, 牛車還是牛車, 別人只要養幾個技師設計並製造一台法拉利, 那你就只能吃他的灰塵還看不到他的車尾燈, 頭家呀~~~只當一個駕駛牛車, 叫牛聽話的往前走, 你的雄心壯志真的只有那麼小嗎? 

 

"人盡其才, 物盡其用", 中山先生是一個不錯的經濟學者呀 (是國父講的嗎?不知道有沒記錯), 能夠完全使用人的才能, 不是"力氣", 能夠妥善利用手邊所及的資源, 而不是空泛的壓榨, 才能創造更高的價值不是嗎? 對於員工來說, 如果是"人力", 那真的只好盡力了, 但, 很多大部分的人, 都是經過教育不斷的培養出來的"專業"人才, 既是人才, 就應該有才, 擁有專業的素養, 專業的"價值", 你的專業價值是拿來創造更多的價值的, 你的專業素養不是拿來證明"老闆比你行, 所以他說的都對"的, "專業"讓你有能力判斷並做出正確的事, 不是嗎?

 

所謂的專業的精神, 就真的要像王建民一樣 每一場球都想贏( http://www.cw.com.tw/article/pr.jsp?page=1&id=35024 ), 所謂的專業就是, 當你站上投手丘之後, 那邊就是你的領土~~~你會樂意別人來踐踏你的領土嗎?甚至是你的總教練

 

今天看到Sam轉貼一篇blog有關某同事的事, 雖然不認識, 但看了還是挺感傷, 想到今天跟阿虎的對談, 他講的一句"何必呢?", 對呀, 何必呢? 提把劍打著無意義的仗....

2011年2月14日 星期一

團體,組織

在 大搜查線2 – 封鎖彩虹橋 這部電影中,有一個比較明顯凸顯的,那就是階層管理的組織對比人人都有決定權和行動權的組織

後者的行動力與反應力自然快過前者,因為沒有太大的包袱,有方向就前進,也比較承受的起失敗,反觀前者就很容易受制於一些無聊的桎梏,容易停滯不前

自由軟體工作者,就像後者,往往就很有機會搞出些火花,以群體利益或說企業利益為前提的一般企業,常就抹殺掉不少好創意

雖說各還是有其優缺,不全然是誰好誰壞,我個人是比較喜歡自由些,對於由上而下的威權暴力我還是蠻反感的

搭車,開車

我一點都不羨慕人家擁有名車,比較起來我反而喜歡搭大眾交通工具,就算會比較花時間,不喜歡開車

搭車,很好呀,這年紀平常公司家庭兩頭跑,步調越來越快,只有在車上才有自己的時間,可以隨便亂想,做自己想做的

兩年多來搭高鐵上下班,其實倒有點樂在其中了

2011年2月10日 星期四

2011年, 還是跟Google I/O無緣呀~~

哈, 本想說今年不管怎樣, 就算花大錢也要去一趟, 沒想到今年的報名還真是災難, 59mins售光, 結果我還傻傻的按了一整整個小時都是Error 503, 實在很失望呀!

本來是忘了, 中午吃飯又聊起I/O的話題, 又想起來了, 說實在的, 可能連Google都沒預期到有這麼熱門吧? 不過報名系統還真不是普通爛, 還用Cold fusion這種老古董, 是怎回事, 堂堂一大網路公司, 雖然短時間請外包公司做出來, 不過其實也蠻誇張的

這樣看起來, 全世界的developers的數量好像還真不少, 根本就是在那一小時瘋了, 只是對不同時區的人還真是有點不公平, 本來想說看完日劇再去報名, 1:30其實已經離開始報名才差二十幾分鐘, 就已經沒機會了... :(

好了, 抱怨歸抱怨, 該充實自己的也該充實, 雖然很想去這種大型的events, 沒報到就算了, 請假窩在家看影片應該也不賴, 至少, 今年還有報到個OSDC, 加減啦~~

2010年12月23日 星期四

Simple, Creative, Fun?

好久沒po個幾篇胡言亂語了

這陣子聽了不少觀念, 也想了不少東西, 也開始抽時間做一些自己想study的, 很久沒去做這類的事了

昨天去了Trend Micro, 也趁機跟老弟聊了一下, 交換經驗

又開始想, 自己到底想要做些什麼? 又是想以什麼樣的態度來處事?

一天過去, 其實也還沒啥結論, 不過有幾個字一直在腦海繞來繞去.... Simple, Creative, Fun

或許, 如果做事可以just for fun應該可以快樂很多, 如果做事情可以用更creative的方式來做, 也應該會快樂很多, 至於生活, 簡單, 或許才可以多活幾年吧....

2010年12月16日 星期四

"When you hit a certain point, enough is enough." - Cliff Lee

今天早上看到Cliff Lee這段話:

"It's plenty of money," he said. "When you hit a certain point, enough is enough."

最近他的新聞實在不少, 也算大條:

Phillies introduce their newest ace in Lee

Big deal: Cliff Lee says $120 million was enough

說實在的, 捨洋基就費城, 並不能說是啥不對的, 只是錢比較起來較少而已, 費城給的也是一大筆錢, 並不能說少

但我實在蠻佩服他的不貪心, 持續追求挑戰, 追求成就感的那種心態

"The intensity that you can feel when you get in the game, you can feel the volume every game," Lee said. "Every game has got an elevated feel to it compared to everywhere else."

這世上, 要能夠講出"enough is enough"的人實在不多了

2010年11月30日 星期二

凌晨...12/1

昨晚吃太飽了, 導致到現在還一直無睡意, 看來白天會恍神很兇了吧....

剛一直玩著生氣鳥萬聖節版(會不會有聖誕節版呀?!), 邊想著昨天幾個問題

我缺錢嗎?

我到底想要什麼?

我想做什麼?

這環境到底適不適合我?

其實昨天在車上有一點無名的小衝動, 突然想要有種動力, 不過其實也不大, 還燒不起來

說自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其實這是欺騙自己的, 何嘗不知呢? 只是總覺自己不切實際不著邊際, 常有些達不成的夢想(還是幻想), 最想要的那個肯定是一定不可能達到的, 那其他的呢? 或許是我該嘗試做些什麼比較實在的? 

小宇宙何時開始燃燒呀.......

2010年11月15日 星期一

少比多好

好久沒看商周這種刊物了, 有陣子常看, 不過後來了解自己對這種東西並沒太大興趣, 就沒再看了, 今天難得去買了一本, 為的就是Blizzard的專訪

看了有一些的感觸

想到前幾天Ericsk分享的一篇文章: 為什麼Google做不出Instagram (雖說我覺得 Instagram的成功還是有多一點點的運氣成分在, 相同類型的picplz就沒那麼的火紅)

這篇文章裡面有一段"Google無法像Instagram那樣大刀闊斧的刪減需求", 其實在這商周這篇專訪內也提到, Blizzard不會什麼都做, 只會聚焦在值得做的事情上面, 把一件事情做到偉大, 六年的時間只靠一款WOW, 就可以吃夠夠, 對手做了一大堆也做不贏他們

同樣的事, 其實手機產業也可以看到, 一個電腦產業的Apple光靠一個iPhone就可以把一堆原本的手機大廠搞的雞飛狗跳, 可見, "多"並不是一種優勢, 你沒辦法要求一次把所有那麼多的東西做到好, 做到大家都喜歡, 但如果把這些力氣專注在更少的事情上, 甚至只有一個焦點上, 那你就可以把事情做的更好, 事情本來就是單純的才好解決, 硬要搞多搞複雜, 反而就容易搞砸

待在大公司(或許以世界上大公司的規模來看, 我待的公司並不是挺大, 但規模已經不小了)越久的感覺, 大公司不斷的想把事情做多且做大, 雖然說是有它道理的, 但並不是100%是一種向上的力量

大公司常常會把事情做大做多不外乎是, 公司越大, 越有持續獲利的壓力, 自然不敢把寶壓在同一點, 害怕光是複製同一種獲利方式總會碰到鬼, 不然就是, 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下, 員工每人都求表現, 不斷的把自己的構思提出, 沒有人認為自己的想法作法是錯的, 自然而然的, 每個人都堅持把自己的東西實現, 久而久之, 要做的東西越來越多, 反而找不到一個核心

但常看到的下場是, 壓寶太多, 反而沒有取得任一個寶, 卻是原本具有領先優勢的, 被人後來居上, 每個寶都想壓, 自然力量就分散了, 多壓點寶並不是不對也沒啥不好, 但應該要是能夠把足夠的力氣集中在少數該著重的事物上, 該取消的東西就應該要取消

做的多未必是一種優勢, 很多東西, 很多的創新, 並不是從一大堆偉大的功能開始組成, 往往就是簡單到會吸引人而已, 不是嗎?!

2010年1月23日 星期六

"Sense"

(Origin: 2009/12/31 Tweets)

I don't think that "sense" is only "make sense". The most important is knowing what users want it to be.

使用者介面應該著重流程與邏輯, 不能只是make sense, 還要可以讓user直覺的操作

很想學習這方面的學問

胡言亂語 / 2010年1月1日

(Origin: 1/1 Tweets)

2010年早上一起床,覺得可以把想了一整年的問題下一個推論: 這公司為何賺錢?強大的行動力是主因,以強大的行動力走在鋼索上,但卻已有如一顆從核腐壞卻拼命用強力防腐劑維持表面鮮紅的蘋果一樣,並不如外表可口

如果把強大的行動力精準的用在對的地方,其實以同樣的資源應該可以用兩倍於原本的速度做更加多的事.....在原料成本上的斤斤計較並無助於節省成本,相反的把資源集中在有價值的東西上才能創造有競爭力的產品,在這對手也是同樣光速成長的年代,多餘的耗損只是給別人機會跟上而已

各類的中長程計劃是絕對必要且必需keep on track,必需能dynamic隨時勢調整但dynamic必需是局部性而非全盤推翻,不然資源的耗損就高,反倒會致命

What Android should be? What a phone could do? What Android could do?

(Origin: 1/6 Tweets)

不覺得Nexus One (N1) 的銷量會很爆炸性, 雖然價格跟規格算起來都算空前, 不過我不認為這隻的銷量對Google來說有多大的意義

在N1之前已經出過不少的Android Phone了, 一開始出的G1的意義是宣示了Android is coming, 但隨之HTC的多款手機, 直到後面開始百家爭鳴, Android跟iPhone一個很大的差別就出現了

iPhone是一個封閉但卻獨佔(只有Apple)的平台, 所有規格, 應用皆掌握在Apple手中, 不過Android則不一樣, 真的是百家爭鳴, 這對在上面的軟體開發來說或許有可能是個惡夢, 尤其想開發高階應用的軟體

N1應該也是一種宣示, 宣示Android就該是這樣, 這種規格, 這種價格, 這種銷售方式, 如果他吸引了夠多的眼球, 也越來越多N1-spec compatible 的軟體, 那他就會是一種"參考"的基本

不過, 這只是我個人的假設而已啦

身為一個developer, 我倒比較希望看到像是Cynogen那些可以玩出什麼好玩的東西